中關村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7萬余家
總書記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明確了首都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要求“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這座千年古都的發展史上,“科技創新中心”首次成為其核心功能。
總書記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著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北京全力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0年間,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4倍多,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每日新設科技型企業數量、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等5項指標實現翻番。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也是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扎實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全力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雁棲湖畔,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3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中,16個已進入科研狀態。“我們正加緊工作,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今年將發射‘第一束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介紹,這一裝置建成后,將成為我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將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
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首要任務。布局國家實驗室體系和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打造7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中國科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支持清華大學、昌平區共建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統籌20余所高校參與和承擔科創中心建設重點任務……牢記“國之大者”,北京加速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北京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優勢,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目前,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77個,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中關村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也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陣地。截至目前,中關村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萬余家。2023年,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預計超過8.6萬億元。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于英杰介紹,當前,北京正全力推進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24項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部、市出臺50余項配套政策,財稅、人才等試點成熟的改革措施已在示范區全域推廣。”
融入國家戰略全局,中關村的“科創種子”在更大范圍開花結果。天津濱海、河北雄安等地,中關村走出北京,帶團隊、帶項目、帶服務、帶理念,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數據顯示,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由2013年的3176項增長至2023年的6758項,年均增長7.8%;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48.7億元,年均增長26.5%。
軟硬件優勢不斷疊加,北京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出臺外資研發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獨角獸企業等支持政策;科研項目經費實行“包干制”,技術攻關推行“揭榜掛帥”;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新設4只百億元級政府直投產業基金;《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正式施行……一系列政策舉措突破藩籬、助推高質量發展。
如今的北京,擁有55萬余名科研人員,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說:“現在,平均不到5分鐘,就有一家科技型企業在北京誕生。”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8766.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2.9%。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以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醫藥健康等8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