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相關委、辦、局,有關單位:
為落實制造強國、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戰略,加快推動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凸顯大國重器裝備的“上海制造”品牌,全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實施。
附件: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2023-2025年)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
上海市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
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上海市財政局
2023年10月19日
附件
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落實制造強國、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戰略的關鍵支撐,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航運中心和現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載。上海是我國現代船舶工業的誕生地和海洋工程裝備科研創新的前沿陣地,具備邁向全球船舶海工產業高地的基礎優勢。為加快推動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安全高效產業鏈,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和建設安全高效產業鏈為核心,以綠色、智能、深海、極地為方向,以遠洋船舶和深海裝備研制為重點,以央地融合和長三角區域協同為路徑,堅持高端化、自主化、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全域增強產業發展集聚力、引領力、可控力、競爭力,全面凸顯大國重器裝備的“上海制造”品牌,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船海集團支撐的世界級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
(二)發展原則
1.戰略引領、塑造優勢。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任務,引領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形成安全可控一體化能力,塑造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2.自主創新、高端突破。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深海極地提升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產品配套、總裝制造、試驗驗證、運營維修全鏈條能力,研發高技術高價值產品,占據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
3.數智賦能、綠色轉型。推動造船數字化和裝備智能化,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加快推進5G深度融合的工業互聯創新,實現低碳動力、綠色設計、環保建造,打造全流程數字化、綠色化貫通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4.央地合作、集群發展。深化創新央地合作模式,面向“鏈主”發展需求,加強長三角區域協同,實現產業資源要素匯聚共享,建設走向國際化的供應鏈體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構筑產業鏈配套完整的集群生態。
二、發展目標
全面推進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端化、自主化、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創新推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產品,布局突破一批孕育未來產業新動能的新型裝備。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原創技術策源和綠色智能引領的全球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地。
——產業規模加快壯大。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重點造船企業全球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推動建設世界一流船舶集團,帶動引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配套企業,增強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產業集聚力進一步擴大。
——關鍵領域加快突破。高端船型設計、核心系統、關鍵部件的自主專利基本形成,新材料、機電設備、工業軟件加快研發及應用,船用動力環節自主配套率達到90%以上;建成3-5個國家級或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籌建海洋領域國家級實驗基地,產業可控力進一步增強。
——主流產品加快研制。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散貨船、集裝箱船等主流船型產品,以及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和深海油氣水下生產系統等海洋工程裝備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自主配套率提升到80%以上;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完成建造交付;遠洋科考船、救援船等特種船舶加快譜系化發展,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轉型布局加快推進。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成效明顯,建成一批數字產線和數字車間,打造典型示范應用的綠色制造標桿工廠,建設船舶海工領域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船舶、重型破冰船、深海采礦裝備、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及再氣化裝置等新型裝備實現重大布局突破,強化深遠海綜合維保服務能力,產業引領力進一步顯現。
三、主要任務
(一)集群發展行動
1.打造世界級船海集團。支持大型船舶企業提升產業規模實力、產品市場競爭力、供應鏈自主可控力和精益化管理水平,推進船海產業布局優化、結構轉型、技術升級,加快邁向世界一流船海集團。加快發展高端產品,打造一批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化、系列化精品船型和品牌船型,主流船型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自主水平達到90%以上;加快研發綠色船舶、智能船舶,提升綠色船舶市場份額,保持智能船舶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加快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基本建成覆蓋主要配套產品的全球售后服務體系,打響中國船舶品牌。(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國防科工辦、市國資委)
2.研制主流裝備產品。加快突破高技術船舶,提升高附加值船型設計建造能力。增強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供給能力,推動超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設計研發,形成全系列型譜;提高超大型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船、高端客滾船、汽車運輸船和重型絞吸挖泥船等產品安全性、環保性和經濟性水平,完成國產首艘大型郵輪交付,突破大型郵輪船型平臺自主設計;加快研發新一代雙燃料環保船、液氫運輸船和電動船。加快突破高端海工裝備,加大深遠海探測、海底觀測、海洋資源開發、極地科考等領域裝備研發力度。提升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及再氣化裝置、深海油氣水下生產系統等裝備研發能力;突破深海采礦裝備自主設計,開發重型破冰船、運輸成套裝備和勘探船等極地特種裝備;研發深遠海駐留浮式研究設施和遠海大型風電機組浮式基礎平臺、安裝船、運維船,發展海上風電制氫、海洋核能。推動岸橋起重機等港口機械向大型化和智能化發展。(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國防科工辦)
3.建設先進制造基地。加快造船基地轉型升級,發揮總裝制造企業帶動作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建設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集聚區。崇明長興島加快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打造集研發設計、試驗驗證、總裝制造、修理改裝、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集聚區。浦東、寶山加快建設郵輪小鎮和郵輪產業特色園,打造大型郵輪研發設計、總裝建造和配套產業集聚區。臨港新片區聚焦海洋創新園和動力之源特色園區,加快發展船舶動力及深遠海裝備,打造以海洋動力為引領的高端裝備集聚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國防科工辦、浦東新區、寶山區、崇明區、臨港新片區)
(二)產業鏈優化行動
4.提升氣體運輸船產業鏈。突破薄膜型液化天然氣液貨圍護系統自主設計關鍵技術,發展B型艙等特色儲運裝置,加快提升大型液化天然氣和乙烷運輸船自主可控能力。推動低溫氣體壓縮機、低溫液貨泵、低溫閥件、深冷式再液化裝置、惰性氣體發生裝置等一批高附加值配套設備的自主研制,建立低溫試驗驗證能力體系,加快開展殷瓦鋼等圍護系統核心材料批量生產和應用。(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浦東新區、寶山區、崇明區、臨港新片區)
5.培育郵輪產業鏈。突破大型郵輪概念設計、內裝設計、超規范替代設計、振動噪聲控制等關鍵技術,以大型郵輪自主設計和實船工程為引領,開展郵輪核心系統研制。推動郵輪智能艙室單元、全電力推進系統、暖通空調系統、大型減搖鰭系統、船用數字影音系統等核心系統自主開發,培育輕型、抗振、防火等高端功能性復合材料供應鏈,建立技術標準規范,加快裝船驗證及應用。積極推動郵輪企業落戶上海,提升郵輪市場營銷、商務運營、海事運營、金融保險等服務能級,培育國內大型郵輪高水平運營服務提供商。(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浦東新區、虹口區、寶山區、崇明區、臨港新片區)
6.夯實海洋動力產業鏈。突破甲醇、氨、氫等新燃料動力系統關鍵技術,開展甲醇燃料低中速、氨燃料低中速發動機樣機研制及試驗驗證。推動LNG雙燃料大缸徑低中速發動機自主研制,實現遠洋船舶裝船應用,帶動燃料噴射系統、電控系統、活塞環、曲軸等部件形成自主配套能力。發展大功率吊艙、全回轉電動推進器、核動力推進裝置等新型船舶推進系統,推動潮流能等海洋新能源裝備發展。(市國防科工辦、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浦東新區、寶山區、崇明區、臨港新片區)
7.布局深海裝備產業鏈。發展極地裝備,突破海冰建模、冰載荷預報、極地水聲傳播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系統、高精度通導系統等配套設備,研制極地破冰、維保、多功能救援等特種船舶。發展深海采礦裝備,開展深海勘探、采集和治理研究,推動勘探深潛器、采礦車、礦物輸送系統和布放回收系統等關鍵設備樣機研制,建立深海采礦技術和裝備體系,加快多金屬硫化物和多金屬結核等礦產開采海試驗證。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突破船載水質監測與循環水、自動投飼及捕撈、生物量監測、養殖智能管控系統等裝置研發和示范應用。支持水下采油樹及井口裝置自主研發,加快水下連接器、多相流量計、過濾器等零部件攻關及應用。(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浦東新區、寶山區、崇明區、臨港新片區)
(三)基礎再造行動
8.加快電氣設備自主化。突破中高壓和直流環網技術等關鍵技術,提升大型郵輪、液化天然氣船等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綜合電力系統集成設計及配套能力,加快數字模擬驗證。加強中高壓配電板、大功率岸電設備、電力綜合保護裝置、自動化監控設備等自主配套能力建設。自主開發深海油氣水下生產系統控制模塊,帶動水下球閥、化學藥劑注入計量裝置、節流閥、電磁閥、溫壓傳感器等基礎部件形成自主配套能力。開展寬禁帶電力電子、高能量密度儲能系統、無線能量傳輸、海上柔性直流輸電系統等前沿技術研究和新型電氣產品試制。(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資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
9.加快基礎軟件工程化。突破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三維幾何內核和三維顯示引擎、軟件架構等關鍵技術,提升船舶三維CAD軟件水平,加快重大工程項目推廣應用。自主開發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軟件核心算法及求解器,開展船體結構、水動力、流固耦合等多領域分析驗證。攻關船舶制造機器人工藝、建造工藝流程等仿真技術,自主研發CAM(計算機輔助制造)軟件。開發滿足協同設計的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軟件和數字化管控的ERP(企業資源計劃)軟件,強化產業鏈數據流通、共享和應用。(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
10.加快創新平臺體系化。加快國家級海工裝備創新平臺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籌建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船舶動力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市級大型郵輪、水下油氣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大型船舶及低溫系統等關鍵系統綜合性能測試驗證平臺,將長興海洋實驗室打造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平臺。瞄準深海極地裝備、海上油氣裝備、綠色智能船舶、總裝建造數字化轉型以及船舶電動化等重點方向,爭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發機構、檢測機構等創新平臺落戶;支持龍頭企業組建生態型創新聯合體,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中小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創新。(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
(四)綠色轉型行動
11.加強綠色設計。開展綠色船舶技術研究,突破新能源船舶設計,提升船舶型線優化、結構輕量化、波浪增阻預報、船機槳匹配、噪聲控制等綠色設計技術水平。攻關余熱回收、甲烷逃逸控制、綠色動力排放監測等節能降碳關鍵技術,推動船體表面減阻、氣層減阻、節能導管等節能裝置,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輔助能源裝置的研制和應用。(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
12.推動綠色制造。加快綠色造修船規范與標準體系建設,對船舶制造過程進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升級改造,推廣新型環保油漆等新材料,采用超高壓水、超聲波、智能機器人等綠色制造新技術,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設備。支持企業建設清潔排放環保設施、智慧環境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加強能源消耗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方式,打造綠色造修船基地。(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
13.提升綠色配套。研究船用箱式電源、船舶自動快速充換電、高效節能電機等技術,加快研制新型燃料儲供、高性能船舶壓載水處理、尾氣處理設備等綠色配套系統,推動鋰電池、燃料電池等綠色動力裝船應用。統籌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完善綠色船舶運營環境,參與制定充換電站建設規范、換電操作規程以及充換電安全管理規定等行業標準,加快建設液化天然氣加注站、電動船舶充換電站、船舶大功率充電樁、船用加氫站等清潔能源供應配套基礎設施,打造覆蓋我國沿海水域的電動船舶充換電網絡平臺。(市交通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商務委)
(五)數字升級行動
14.推進數字化貫通。推動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貫通船舶設計、制造、總裝、試驗、運維、修理改裝全流程數字化。提升數字化設計應用水平,突破智能理料、智能切割、智能焊接、智能噴涂等關鍵技術工藝,研制大功率切割成型、激光復合焊接等智能制造裝備,鏈接形成數字總裝管控系統,加快建設數字產線、數字車間和數字工廠,打造船舶建造智能工廠標桿。推廣視覺在線檢測、數字孿生驗證、裝備遠程運維,形成行業性數字化解決方案。(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
15.推進智能化提升。突破智能船舶總體設計、復雜系統重構、虛擬仿真測試等關鍵技術,推進有條件自主感知、船舶綜合決策與控制、綜合導航、岸基遠程管理運維、智能船隊調度、智能機艙設備的研發,大力推動北斗定位導航、寬帶衛星通信的遠洋航行應用,實現典型船舶的自主靠離泊和自主航行。以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散貨船等主流船型的智能化示范為牽引,培育帶動產業鏈發展,形成船舶智能設備、系統及元器件的自主配套。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視覺等新技術在引導運輸車、軌道吊車和岸橋等港口設備上應用,加速智慧化碼頭建設。(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
(六)開放合作行動
16.深化產業鏈進階。響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支持龍頭企業“走出去”,加強海外創新布局,建設產業基地、創新中心,利用全球人才資源,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針對性開展國際投資和國際并購,突破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壁壘,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加快全球船舶和海工裝備領軍企業“引進來”,在滬設立全球總部、研發中心以及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促進供應鏈本土化發展。(市商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知識產權局)
17.深化服務鏈拓展。培育具有國際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行業綜合服務提供商,全球拓展研發設計、集成總裝、檢驗認證、維修運營、融資租賃等專業服務,構建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發揮國際船級社集聚優勢,創新國際船舶登記、法定檢驗、入級檢驗等業務,發展遠程檢驗等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國際檢驗服務能力。構建國際營銷售后網絡體系,發展國際總集成、總承包,提升自主裝備與專業服務融合競爭力。(市交通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
18.深化生態圈融合。打造國際海事會展、國際重大技術裝備產業鏈大會等全球知名會議會展品牌,促進產業、科技、人才資源加速集聚。聚焦深海、極地等全球前沿熱點,加強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參與國際規則、規范、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促進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升級。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聯合長三角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揮行業聯盟、創新生態體等作用,協同攻關關鍵材料和核心裝備,強化上海的龍頭引領地位。(市商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水務局)
四、重點工程
(一)大型液化天然氣船提升工程
自主研發蒸發率不高于0.075%/天的薄膜型圍護系統,推動B型艙圍護系統裝船應用。研制方和船東方聯合推動殷瓦鋼、低溫液貨泵、低溫安全閥、深冷式再液化裝置等核心裝備的自主可控,自主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同步推動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裝置建造和改裝,實現國產首艘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加注船和儲存及再氣化裝置的示范應用。
(二)大型郵輪創新工程
自主設計15萬總噸級以上大型郵輪,形成設計圖紙和技術規范,獲得國內及國際重要船級社認證。推動郵輪產業鏈配套企業創新,實現智能艙室、空調、大功率發動機、輕型材料防火系統等核心系統的自主制造,以及內飾內裝高端材料自主配套率達到80%以上。
(三)深海采礦海試工程
開展深海采礦車、礦物輸送系統、布放回收系統等核心裝備的國產樣機研制,研發新型采礦試驗船,實現太平洋礦區5000米水深、采集能力不低于100噸/時的多金屬結核采礦海試,以及南海3000米水深、采集能力不低于30噸/時的多金屬硫化物單體海試,培育新興深海裝備產業鏈。
(四)船舶動力突破工程
開展大缸徑低中速船用LNG雙燃料、低中速甲醇雙燃料發動機國產樣機研制,帶動燃料噴射系統、電控系統、活塞環、曲軸等關重件自主研發,通過船級社型式認可,大型集裝箱船等船用低速機關重件自主配套率達到95%以上,形成全功率段研制能力體系和產業配套體系。
(五)智能制造應用工程
開展5G+船舶協同制造,研發船舶全三維數字化自主智能設計平臺,完善5G基站、智能終端等數字底座,以及基于數字孿生的數字化貫通管理協同平臺、多層級管理者駕駛艙建設,打造油漆清洗、裝配焊接、零件打磨等大部件加工環節數字化智能生產線,實現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到65%,加快開展大型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浮式生產儲油平臺等智能制造及修理改裝。
(六)電動船舶示范工程
開展700TEU長江干線電動集裝箱船船型開發研究,參與制定充換電站建設方案、充換電安全管理規定以及換電操作規程等行業標準,研發船用箱式電源,建設電動船舶充換電網絡平臺,形成船舶電動化核心產品自主配套能力,實現700TEU電動集裝箱船的建造及示范應用。
(七)港口裝備提質工程
開展核心零部件及自動化子系統自主配套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電動輪胎式集裝箱龍門起重機、專用無人駕駛運輸裝備及系統等研制,突破港口智能化作業管控關鍵技術,研發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核心的一體化生產管理系統,形成自動化港口全生命周期一站式解決方案,實現港口裝備自動化率達到95%以上,參與制定起重機機械設備控制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等國際和國家標準。
(八)深海油氣水下生產系統研制工程
開展水下采油樹、井口裝置、控制系統的自主研發,并通過船級社認證,同步推動多相流量計、化學藥劑注入計量裝置、水下連接器、電磁閥等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自主配套率達到80%以上,建立海洋油氣裝備關鍵設備測試與認證體系,完成水下生產系統工程樣機研發及示范應用。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機制
在上海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下,成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由分管市領導牽頭形成全市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深化部市合作、央地融合、市區聯動。加強產業組織領導,研究制定政策規劃,強化創新資源保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形成工作合力,爭取國家重大任務,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各有關部門、區)
(二)加強政策支持
落實國家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及政策,發揮國家重大專項引領帶動作用。加強項目落地支持,依法依規給予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用地保障,鼓勵產業鏈配套企業工業上樓。統籌市級重大科技、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專項,加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申報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以及相關首臺套裝備認定,支持創建產業生態型創新聯合體,支持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開展實際應用。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服務,積極發展供應鏈金融,加強對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企業的金融支持。實施“浦江之光”行動,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通過科創板等資本市場上市。(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交通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三)加強協同發展
發揮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重大技術裝備協同創新發展工作機制作用,加強央地協同、政企協同、區域協同、產業協同,構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高質量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加快平臺共建、資源共享、資質互認,增強區域性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水平。發揮央企“鏈主”引領作用,以及民營企業管理機制靈活等優勢,面向前沿新興領域深化創新布局,推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圍繞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開展分工協作、技術攻關、示范應用,構筑產業鏈配套完整的集群生態。(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
(四)加強人才保障
充分利用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加快吸引全球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高端人才。支持船舶海工優秀人才申報本市“東方英才”等各類人才計劃,加大人才激勵、項目扶持力度。支持緊缺技能人才落戶,鼓勵用人單位開展技能等級認定。深化產學研用融合,加強高校船舶與海洋工程方向學科建設,建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體系,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各有關區)